请选择项目/地区
地区
栏目
招生院校

构建开放式实践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发布时间:2018/02/03 00:00:00 阅读量:1295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之道,传统的说法认为在于授业解惑。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当下,“树人”不再是传统的传道解惑授业所能涵盖,更需注重模式的创新,形式的改革,途径的多元化,以及对教育价值的深入思考。究竟如何“树人”,采取何种方式,怎样体现特色,成效如何,各大高校纷纷实验改革。一直以来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积极探索“扬长教育、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独除了博学计划班等各有千秋的特色班,还有横纵向互补的教学方式,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创造着教育的价值。

      法学院:建构职业化培养体系

      在学院“创特色,上水平”的整体发展目标引领下,法学院走出传统学科新路子,在以职业为导向,学业为基础,创业为引领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建立了法律职业实训和行政管理职业实训两大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

      法学院全面运用参与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全体学生能够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法律与行政管理职业的各种角色。大一新生对模拟法庭、行政中心等机构充满了好奇,有同学表示这与想象中的法律专业不同,不再是面对枯燥的书本学上四年,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去真实体验一把法官瘾。法学院的何同学曾在班助的带领下参观过实训基地,何同学说:“法律职业实训基地就像一个袖珍法庭,非法学专业不能进。之前看过法学院举办的辩论赛,那些参赛的人展示的风采让我很震撼。这让我重新认识了法学这个专业,我以后一定要当一个法官。”

      法学专业1002班的王同学是法学院实训基地模拟检察院的一员,在其中担任公诉人的职务。大一大二两年的时间,她办过不少“案子”。“参加模拟检察院办理各类案件后,我对案子的办理流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也让我对某些知识点记忆更深、理解更透。”某次在考刑事诉讼法时,王同学忘记了卷子上的关于诉讼时间的知识点,正在绞尽脑汁回忆书中理论的时候,突然脑子里闪过了一次在模拟法庭办理案件的场景,那是一个与题目相差不多的案例,参照案例,王同学很快做出了题目。大三的法学学生在大二的暑假都经历过一场实习,这时模拟法庭的经验就帮了大忙,王同学自豪地表示:“因为之前我有类似的经验,所以在暑假中期实习时我比其他的人更快、更好地进入工作角色。”

      传媒学院会展专业: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传媒学院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杭州市特色专业,会展管理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众多的荣誉奖项使之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以及美誉度。

      会展专业以“一个专业+一个中心”为核心,使专业与中心紧密对接来培养实践型人才。其中作为“一个中心”的会展中心积极对外承接项目,以6个月为一周期,为参与会展中心任务的同学们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

      具体的实践环节分为三个时间区间:课堂策划期、执行期以及总结期。在课堂策划期,会有会展专业以及会展中心的众多老师给予指导,将会展带入课堂。“在这期间,学习作为最大的目的,而这也将会给同学们更多的机会。”广告系主任张健康说。之后,中心会根据项目需要挑选十余位同学参与到具体的会展制作中,这就是执行期。学院依据公平培养人才的原则,其余同学也要进行展览的参观,做到对会展活动的始终参与,充分感受到会展的执行氛围,体验临场变化。会展活动结束后的总结期,是同学们经验的汇聚。同学们需要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自身参与活动后所获得的经验,做到对这次活动有始有终。

      “我当时作为学生助理进入会展中心,和老师一起参加会展活动,包括西博会等等,都锻炼了我的交流和策划能力。同时,会展中心有好多从城院毕业的学长学姐在那里工作,和他们交流也让我收获颇多。”来自会展专业的张同学说到,“会展中心就在城院,很方便,工作环境也很和谐有爱,很温馨。”

      医学院:从教学着手激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以教风学风严谨而著称的医学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实践教育培养体系。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理论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医学院强调课程教学结合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做到“教学内容科研化”和“科研内容的教学化”,将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科研实践项目,使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论教学内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课程教学的科研活力,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如在理论课中,医学院的老师在讲解完课本知识后会留下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但又不脱离教学内容,并且需要同学们仔细思考甚至查阅资料才能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往往和一些老师的科研方向有所联系,在培养同学们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逐渐对科研产生兴趣。而在实验课上,同学们则需要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实验要求。“我们的实验虽然十分严谨但是其中也不乏有趣的内容。”医学院的陈同学兴奋地说到,“比如用橘子皮提取精油、理化因素对蟾蜍心跳的影响等,这些实验不但因和生活密切相关而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更是让我们了解了自己所学知识的用途,不会有学了多年的知识却无处可用的落空感。”

      医学院还提倡由本科生自主申请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科学研究,使学生从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中巩固了相关知识,锻炼和提高了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支持专业能力培养,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附属医院与药企等)、多功能的校内综合性实践基地、市重点学科基地与重点实验室等都提供了强大的依托平台。

      外语学院:在比赛实践中收获真知与友谊

      外语学院注重于学生跨文化应用能力和外语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跨文化应用能力,是外语学院学生培养计划中的重点。

      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应用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外语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外研社举办的全国英语辩论赛、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写作大赛及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等相关的外语比赛。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为例,以英语专业为主,同时也会在全院范围内组织有兴趣并且有一定能力的同学参赛。经过选拔后,对成绩突出者将会有指导老师针对比赛的形式及内容对同学们进行额外的培训。

      历年来,同学们不负所望,获得了一次次骄人的成绩。比较近的是在2013年的21世纪杯演讲赛中,学院参赛同学在与众多985、211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的情况下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佳绩。

      在参赛过程中同学们不但检验了自己的外语水平,更是提升了综合素养。外语学院的赵晨羽无疑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2013年可谓是赵晨羽丰收之年,她连续斩获了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浙江省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全国二等奖,还获得了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杭州市亚军及最佳才艺奖。如今手持牛津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她回忆起参赛经历,感触颇深,“这些英语大赛给我带来了自信,同时我也在大赛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口语能力。”对于外语分院的这些政策赵晨羽非常赞同,“此类比赛、选拔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英语才能的机会,让学生不再受课本的束缚,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来。”

      外语学院选拔英语大赛人才不仅仅局限于英语专业,每年也会吸引其他分院同学的广泛关注,并从中选拔精英。传媒学院的任煜菁就是其中受益的一位。她积极参与外语学院的选拔,并在2013年获得了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杭州市冠军和浙江省亚军。拥有强大舞台表现能力的她其实早在大一就获得了学院英语演讲大赛第一名,各方面的能力崭露头角,在老师的建议下,大二的她走向了校外更大的比赛。“虽然我的口语能力可能不如外语专业的同学强,但我的舞台表现能力让我以一种轻松的姿态完成比赛。此类比赛也给予了本身有英语天赋的人展示的机会。”任煜菁说。传媒学院的吴颖也参与到了2013年CCTV英语风采大赛中,荣获了浙江省一等奖,谈及自己的改变,吴颖说:“英语演讲大赛中有即兴演讲的部分,而我的即兴演讲能力在赛前是比较薄弱的,会在台上产生断句的情况。从城院到浙江省的5次比赛加上平时的训练,我在即兴演讲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广阔的英语舞台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了友谊,认识了更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并在出国、创业等道路上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商学院:纵向编班的导师班助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商学院多年的特色举措,导师制自2006年实行以来已走过8个春秋,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导师班。 他们通过将各年级的学生纵向编班,采取导师带领学生,高年级提携低年级的方式进行管理。

        一个导师班往往包括了大二至大四的近40名学生,导师作为导师班的核心力量,在确定录取学生名单那刻起就对自己选择的学生负起责任。从大二直到大四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乃至就业指导,针对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导师都会尽自己所能帮助提携学生。  导师班成员们除了参与班级日常事物,还经常一起聚餐,讨论学业,在私下的交流沟通中,学姐学长们还会给学弟学妹们提供课程的指导。“我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较难,不知道怎么学是最有效的,导师班的学长会给我一些建议,并提供复习资料,让我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更好的了解和把握。”大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孙同学对记者说。

        导师班在各年级学生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能让高年级的学生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这种纵向编班、横向教学、交叉培养的模式,保证了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内部交流,从而达到年级梯度和能力的平衡,为学生全方面发展、提升自我创造了平台。

        每个导师班都有着别人无法复制的文化和专属自己的快乐。团结友爱、文化气息浓厚的 “杨氏精品馆”商学82,亲如一家人的“羊村”商学92,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捷克军团”商学84都是商院学子津津乐道的导师班。各导师班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也形成了对师生有效的激励机制。

        纵向编班、横向教学、交叉培养的模式,保证了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内部交流,从而达到年级梯度和能力的平衡,为学生全方面发展、提升自我创造了平台 。

        创意学院:纵向工作室创意之路的奠基石

        纵向工作室也是一种特殊的导师班,创意学院采用横向年级制与纵向工作室制结合的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即在原有的横向年级制基础上,加入纵向工作室制所体现的创新教育思路,给学生提供纵向三个年级互相交流学习的场所。在导师的带领下,将大学前三个年级纵向编班,采取高年级管理低年级的方式,引入校外实践项目,参加各类比赛。这样做,使低年级学生拓宽视野,帮助他们尽快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同时,锻炼高年级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与团队领导能力。目前创意分院共有22个纵向工作室,供500多名学生进入学习。

        纵向工作室里,大三学生作为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工作室的核心力量。大一新生则主要做基础调研工作。工作室通过引入校外实践项目,参加各类比赛,真题真做,使学生深入了解设计专业应用背景,进一步拓宽视野。正如艺术设计专业黄同学说:“纵向工作室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作为大一新生,我还很迷茫,但在工作室学习中,老师以及学长的带领指导让我率先了解了专业内容,知道学习的重点,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纵向工作室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的,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模拟项目训练、设计实践应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基础上,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开拓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每个纵向工作室还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方华带领的三F工作室,全称Frau Fang Fach Büro,主要进行与视觉设计相关的时尚设计。研究领域广泛,有字体设计,编排设计,书籍设,图像设计,海报设计等一系列设计;林峰带领的绘本创意坊,在插图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发展,用一种宽泛的概念进行绘本资料的收集,表现手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文案企划及绘制,在不断地试错中最终实现个性化创意。工作室的导师“放低身段”、“与学生打成一片”,通过与学生无距离的交流沟通,让他们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产生兴趣,最终顺利完成作品,在创意之路上越走越远。 

上一篇:学院2018年“专升本”招生专业加试圆满完成 下一篇:宁大学子喜获“2017年度新世界数学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