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6 00:00:00 阅读量:1844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水平的主要体现。我院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办学定位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1.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学院自办学起,就树立了“立足安徽,面向周边地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水利为特色,以工科为主,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地方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方案,不断充实“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目标内涵。特别是近两年,先后颁发《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确立了创新驱动、内涵建设、服务地方、开放办学等十大战略,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学院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2.对接地方产业链设置学科专业,加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
学院根据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总体建设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民办机制活力和优势,构建了以工为主,以水利为特色,工、经、管、艺等学科协调发展,适应需要,服务地方,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学科专业体系。这与马鞍山市以工为主的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对接了安徽省汽车、装备、信息电子、能源等支柱产业,与地方产业链具有很高的符合度。依托河海大学优势专业和安徽省水利大省发展需要,开设了涉水专业,若干专业填补了安徽省本科专业的布点空白。
学院共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5项,其中特色专业4项,分别为水利水电工程、水务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项,分别为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5项,分别为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车辆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4项,分别为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水务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通过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专业内涵不断得到提升,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不断凸显。
3.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执行
为进一步体现学院“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办学定位,学院先后印发了若干份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增加了包含创新创业实践、社会责任感实践等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并以“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和谐统一。
全面实施课程计划,夯实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和支撑点。学院通过立项建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应用型课程、MOOC课程及双语课程等项目,进一步推动专业核心课程规范建设,促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深入推进教学大纲修订工作,2016年,围绕学院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目标,全面启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思想,探索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照有关社会执业和技能水平要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建设大学英语四级视频课程、大学英语四级阅读与写作、信息技术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MOOC课程,形成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优势互补,学生考试通过率得到大幅提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实行分级、分类、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及实践、大学体育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由学工部和各系辅导员结合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方式完成;大学体育逐步推行俱乐部制改革,以赛代练、寓教于赛,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强化实践教学。规定了实践教学的最低学分比例,其中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30%以上,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25%以上,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更好地协调,课程实验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实现了更好的衔接,着力加强了企业实习实训环节。
4.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将行业企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院积极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充分利用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这个平台,积极参加教师培养、实践小学期、教学互查等活动,实现校校合作。不断充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内涵:各系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专家占一半比例,共同开发并参与专业建设各个要素中;聘请了行业企业专家承担课程讲授任务,邀请江苏省水利厅、马鞍山市水利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到学院开展学术讲座等活动,聘请实习基地的专家承担工程实训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培养“双能型”教师,完成学生实习实训类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到实习基地结合工程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解决现实问题,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60%以上来自行业企业真实案例。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开展师资和课程合作。
5.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健全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应用型高校的“理论+实践”、“基础+专业”、“面授+MOOC”三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所有一年级在校生,开设基础性的、先导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1学分,必修性质。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创新中国》、《创新思维训练》、《大学生创业基础》、《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微商创业指南》、《创业管理实战》、《创新工程实践》等,1学分或2学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课程。鼓励各专业结合核心课程建设,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建设了一支稳定的、来自于不同专业背景的、经验相对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立项建设了一批校级创新创业指导团队,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研发和教学,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参与创新创业成果提炼。组织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及创新创业教学竞赛等。
完善了创新创业实践性教学条件。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总投入800万元,面积2000平方米。包含水工创新中心、土木创新中心、工程设计工作室、电子创新中心、艺术设计工作室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工作室,既提供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活动,工作室也对校内外提供技术服务。
2017年,学院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百、千、万”工程,为一切愿意开展创新实践的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用带研究生的办法引导学生做创新项目。常年有数百名同学在双创中心展开实践,已取得了一批以学生为第一发明人的国家发明专利成果;学生在双创中心取得的成果实时引入课堂教学,成立了由双创中心学生为组长的项目组,带动更多的同学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已有数千名同学参加了实际项目训练;双创中心为全院一万多名学生全天候提供创新创业咨询服务,为全体学生实践创新提供技术与条件支持。
6.构建标准明确、全程监控、保障有力、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为推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学院印发了《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实施办法》,建立了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框架体系。印发《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教师综合评价管理办法》,通过开展教师综合评价,对教师的师德、教学质量及科研给予合理有效的评价,通过导向和激励,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日常的每学期三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定期开展教学单位评价、专业建设评价、课程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等评价活动,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
7.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2012- 2017六届毕业生毕业率、学位率、就业率均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10%以上。CET4、NCRE等级考试通过率良好。2017年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4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项,同比增长21.2%,获奖学生591人次,同比增长68.9%。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4项,立项建设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65项。学生创业项目共注册公司16家,每年约有20个创业团体入驻孵化基地。学生完成专利授权40余项,科研论文数十篇。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94%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较好以上,52%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非常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院将在认真总结以往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改善办学基本条件,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新任务,以新工科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认证、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课程建设等要素为主要抓手,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贯彻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高度融合,优化“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教务部 供稿)
初审:肖文 审核:周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