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6 13:59:19 阅读量:6167
大学语文考试说明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较高的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汉语基本知识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具生命力的文言词语不同的用法。识别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并理解其含义。
2.理解“之、其、者、所、则、而、于、以、且、乃”等常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及其用法。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能将其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句式。
4.了解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及其用法。
5.理解现代文中的疑难词语,掌握现代文中的语法知识。
二、文学基本知识
4.概括作品的主旨,领会作品的情感,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写作
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能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句通畅,标点正确。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二、知识内容比例
1.汉语基本知识约20%
2.文学基本知识约20%
3.阅读约20%
4.写作40%
三、试题题型及赋分
1.单项选择题约15%
2.古文翻译与断句题约18%
3.名句默写题约5%
4.阅读题约22%
5.作文40%
四、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约30%
中等难度题约45%
难题约25%
Ⅳ.参考书目及指定篇目
一、参考书目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第1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指定篇目
1.《老子》二章(《老子》)
2.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3.谏逐客书(李斯)
4.过秦论(上)(贾谊)
5.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6.哀郢(《屈原》)
7.古风(其十九)(李白)
8.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9.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辛弃疾)
10.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1.兼葭(《诗经》)
12.长恨歌(白居易)
V.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
1.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睢景臣《高祖还乡》的文体是
A.赋 B.词 C.散曲 D.传奇
二、古文翻译与断句题
1.解释下而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2)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3.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景 公 饮 酒 七 日 七 夜 不 止 弦 章 谏 日 君 饮 酒 七 日 七 夜 章 愿 君 废 酒 也 不 然 章 赐 死 晏 子 入 见 公 曰 章 谏 吾 日 愿 君 之 废 酒 也 不 然 章 赐 死 如 是 而 听 之 则 臣 为 制 也 不 听 又 爱 其 死 晏 子 曰 幸 矣 章 遇 君 也 令 章 遇 桀 纣 者 章 死 久 矣 于 是 公 遂 废 酒
(选自《晏子春秋》)
三、名句默写题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 。(《老子》)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四、阅读题
1.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对于一些作家,故乡只属于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长大后羽毛丰满,它就远走高飞。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
我的故乡给了我的一切:父母、家庭、孩子、知己和人间不能忘怀的种种情谊。我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无论是咿咿呀呀地学话,还是一部部十数万字或数十万字的作品的写作;无论是梦幻般的初恋,还是步入茫茫如海的社会。当然,它也给我人生的另一面。那便是挫折、穷困、冷遇与折磨以及意外的灾难。比如抄家和大地震,都像利斧一样,至今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难平复的伤痕。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我触到了人生的真请,从中掂出种种情义的分量,也看透了某些脸后边的另一张脸。我们总说生活不会亏待人。那是说当生活把无边的严案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就看你识不识货,是否能够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然而,不管生活是怎样的滋味,当它消逝之后,全部都悄无声息地留在这城市中了。因为我的许多温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风里的。一处街角,一个桥头,一株弯曲的老树,都会唤醒我的记忆,使我陡然“看见”昨日的影像。它常常叫我骄地感觉到自己拥有那么丰富又深厚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装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
更何况,这城市的教百万人,还有我们无数的先辈,也都把他们的人生故事书写在这座城市中了。一座城市怎么会有如此庞博的承载与记忆?别忘了——城市还有它自身非凡的经历与遭遇呢!
最使我痴迷的还是它的性格。这性格一半外化在它的形态上,一半潜在它地域的气质里。这后一半好像不容易看见,它深刻地存在于此地人的共性中。城市的个性是当地人一代代无意中塑造出来的。可是,城市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同化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我身上有哪些东西来自这个城市的文化?孰好孰坏?优根劣根?我说不好。我却感到我和这个城市的人们浑然一体。我和他们气息相投,相互心领神会,有时甚至不需要语言交流。我相信,对于自己的家乡就像对你真爱的人,一定不只是爱它的优点。或者说,当你连它的缺点都觉得可爱时——它才是你真爱的人,才是你的故乡。
家乡把它怀抱里的每个人都养育成自己的儿子,它哺育我的不仅是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粘稻来,还有它斑斓又独异的文化。它把我们改造为同一的文化血型。它精神的因子已经注入我的血液中。这也是我特别在乎它的历史遗存、城市形态乃至每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的缘故。我把它们看作是它精神与性格之所在,而绝不仅仅是使用价值。
我知道,人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里,一半还得听天由命。今后我是否还一直生活在这里尚不得知。但我无论到哪里,我都是天津人。不仅因为天津是我的出生地——它绝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
(1)故乡给了“我”什么难忘的回忆?它使“我”领悟到了哪些人生的真谛?
(2)故乡是游子的精神家园,而对于长期固守家乡的“我”来说,为什么也对故乡如此依恋?
(3)文章最后说“它绝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夫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款不从!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成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糜。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恒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注:①鑱(chan):刺、刻。
(1)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的思想?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
沈园二首(其二)
陆游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请结合作品分析。
五、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哲学家罗素与穆尔都是剑桥大学的著名教授。一次,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老是意出迷悯的神色,问题一大堆。”
后来,维特根新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以“问题与进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
(2)题目自拟;
(3)立意自定;
(4)字数不少于800字。